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春寒料峭,冻杀年少。

这几日,京城中的酒馆瓦舍之中,外地学子云集,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甚至有那学子妄议朝政,互相攻讦,平白惹出许多是非,五城兵马司、东厂、锦衣卫的人连番巡视,平息事端。

原来是大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的会试结束了。

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昭告天下,开科取士,为国选才。

每三年举行一科,又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这乡试俗称“大比”,定于子、卯、午、酉年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参加乡试资格的人共有两种,一种是国子监监生和各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光是生员还不行,还得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等、二等的“科举生员”,这也就是“科举必由学校”这句话的来源了。

第二种则就是“充场儒士”了,也就是拥有同等学力的儒士,这些人“未必由学校”,只要通过特别考试,也可以获准参加乡试。

当然,儒士也是有标准的,首先要被当地的官府认定为儒士,其次则是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的科考。

随着大明几位皇帝的不断完善,到了嘉靖年间,这科考早已是极其完备。

正统年间,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为提学宪臣;弘治十八年,规定立“三等簿”考核学生,大明的“科考”正式定型。

各省提学在三年任期之内,要举行两次统考,第一次称为“岁考”,第二次则是“科考”,岁考中取得一二等的生员,可以参加科考,而在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生员,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

充场儒士不需要参加岁考,但是必须要参加科考,只有“三场并通”,考试合格之后,才有乡试资格。

乡试一科,在各省省城举行,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考场则分别设在应天府和顺天府。

考试之前,各省布政司及两京均要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负责出题、审卷、录取、排定名次上报礼部,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审卷。

明初,朝廷规定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要用翰林官,各省则是教官、耆儒兼用。

嘉靖七年,大学生张孚敬建议,各省派京官或者进士二人前往主考,但是只考了两科之后,就因为与监考官的礼节纠纷而被废止。

这乡试开考时间是八月初九,全省各地学子齐聚省城,连考三场。

第一场安排在八月初九,以《四书》、《五经》为主。

第二场定在八月十二日,以“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

第三场定在八月十五日,考经、史、时务策五道。

开考之前,主考、同考官及相关人员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为的是清除闲杂人员,安排考生号房,以及出题刻印试卷。…

待到考试之日,考生黎明入场,自带笔、墨、砚,以及草卷、正卷纸十二幅,其他物品一律不得带入考场。

为防止考生作弊,另有巡绰监门,搜检怀挟,对考生逐个搜查,上到头发、衣物,下到裤袜鞋子,如有私藏,即刻逐出考场,取消资格。

考生入场后,有单独考舍,俗称“号房”,有军丁把守。

随后,由掌试卷官进行发卷。

考生开始答卷,考卷一律用墨书写,称为“墨卷”。卷首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以及三代名讳,还要写上在校所习本经。

考试时,禁止交头接耳,禁止相互答问,禁止请人代答。如果临到黄昏还没有答完,则会提供红烛三支,红烛燃尽后,不管是否答完,都要起身离开考场。

考生答完的墨卷要先交给受卷官,由弥封官糊名,誊录官带人将墨卷誊录成朱卷,并编上序号。

三场下来,主考官、同考官审评,排定名次,待录取者朱卷与墨卷核对无误后,随即张榜公布。

榜上有名者即为中举,算是有了功名,可于第二年入京参加会试。

这乡试大致是三十取一的比例,榜首即为解元。

过了乡试之后,这些万里挑一的读书人又要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会试。

会试的时间定在乡试的第二年,以丑、辰、未、戌的春二月举行,称之为“春闱”。

考场设在礼部,也称“贡院”。

除了各省刚刚过了乡试的新科举人参加考试,也有以前各界会试落榜及因故未能参加会试的举人。

别看朱元璋是个文盲,但是对读书人是真的好。

各省进京参加春闱的举人,其食宿费用以及交通工具都由各地官府提供,自己不用花费一分钱。

会试也分三场进行,时间分别定在二月初九、十二日和十五日。

科考的内容与乡试大体相同,但规格远比乡试要高。

经过糊名、誊录、校对之后,由同考官分房阅卷进行预先筛选,预选出来的考卷再送到主考官处审阅,拟订名次,写出“草榜”。

待草榜拟成后,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官主持,将拟订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

复核之后,再行“填榜”,正式确定录取榜单。

会试录取时间一般为二月二十七日,发榜则是在后一天,也就是二月二十八日。

榜上有名者为“贡士”,榜首则称“会元”。

由于会试的录取人数与殿试等额,实际上这些“贡士”已经是进士了,所差的不过就是皇帝的“钦赐”而已。

以往,会试出榜后的两三天,即三月初一,就会举行殿试。

但是从成化八年起,殿试日推迟到三月十五日。

这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策于廷,主考官便是皇上,因此这些贡生又可统称为“天子门生”。…

除此以外,尚有读卷官和执事官数人。读卷官一般都由内阁大学士和除礼部之外的五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调官则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则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则是锦衣卫,后期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承担。

这殿试,极其隆重且繁琐,几乎在京的文职衙门都参与进了这三年一期的为国选才大典。

如今,这会试刚刚结束,这些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这一刻犹如松开了身上的束缚,彻底放飞自我。

是否高中,有一些人都不甚在意了,有的只剩声色犬马,放纵人生。

只有一小部分人,仍是恪守本心,耐心在驿馆中等待朝廷放榜。

更有数人,胸有成竹,料定自己能高中,已是呼朋唤友提前庆祝了。

如此一来,这可忙坏了五城兵马司的人,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学子争斗,甚至聚众打架斗殴之事。

锦衣卫的人也没闲着,只要在京的人员,全部上街巡视,只要有敢闹事的学子,就要打散,赶回驿馆。

但是上头也吩咐了,一定要“文明执法”,因为这里面不知道是不是有高中的“贡士”,万一粗手粗脚给打坏了,到时候参加不了殿试,皇上怪罪下来,谁敢承担这罪责。

陆良这几日,便也带着张鹏、陆奇本等人在街上不停巡视。

期间,也是在丈量这北京城,哪里人流量大,哪里商铺林立,哪里适合开设票号,凡此种种,都在心中盘算。

“大人,听说这几天,温大人和几位侍读学士为定谁是榜首的事,吵疯了,都快打起来了。”陆奇本将最近传扬出来的小道消息说了出来。

陆奇本说的温大人则是掌詹事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温仁和。

今年会考的主考官正是温仁和,以及翰林院侍读学士张衮。

陆良笑道:“这种流言,你也信?”

陆奇本解释道:“属下本是不信的,可是那天温大人怒气冲冲的在大街上打自家的奴仆,好多人都亲眼所见。”

“这种事,少传播,万一温大人不是因为榜首的事生气呢。”陆良呵斥道。

陆奇本见陆良对这种事不太感兴趣,便止住了话头。

众人又走了一段路,突然前面有人群涌动,吵吵闹闹,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陆奇本揪住一个行人,叫道:“发生什么事了?”

那人一见是锦衣卫的人,双腿都软了,哭丧个脸道:“大人……小人……小人不知……”

陆奇本松开他,快步向前冲了过去,只见前面的长街上,乱作一团,有女人的尖叫声,也有孩子的哭喊声,更有救命的呼叫声。

“大人,前面出事了,有人打架。”陆奇本快步回来禀报。

陆良一伸手,向前一挥,跟在身后的几个锦衣卫校尉如狼似虎的冲了过去。

来到案发现场,也不管谁对谁错,对着那打作一团的年轻学子就是一阵拳打脚踢,将这伙人打散开来。

陆良站在一旁喊道:“张鹏,陆奇本,文明执法,文明执法,又他娘的忘记本大人平时是怎么教导你们的了?”

正喊着呢,却见一个从人群里跑出来的年轻学子,被打的晕头转向,捂着脑袋朝向陆良冲去,挥舞着双手边跑边喊:“沈坤,你给小爷记住了,这仇算是结下了,有能耐你别跑,小爷非打断你的第三条腿……”

陆良见这位这个时候了,还在放狠话,当即伸出右腿,将他绊倒在地,而后怕他反抗,又踹了两脚,叫道:“别动,锦衣卫办案。”

这位突然被人绊倒,又挨了两脚,疼的是呲牙咧嘴嚎叫,但是听到是锦衣卫的人,当时如鸭子被人捏住了脖子一般,嚎叫声戛然而止。

躺在地上,睁眼偷瞧,见是一个年岁不大的锦衣卫,正抬脚准备再踹他。

这学子瞬间又哀嚎起来,一个匍匐,扑到陆良的脚边,抱住他的大腿嚎叫:“大人,大人,你要为学生做主啊,学生冤枉啊,大人……”。


页面连接:http://www.menfighters.com/txt_0_g8yo/gcyyjge.html

书本网 笔趣阁5200 棉花糖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末页

第一版主小说网耽美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